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救助中国孤儿的固执“老外”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救助中国孤儿的固执“老外”   
已满13岁





头衔: 海归列兵
声望: 博导

加入时间: 2008/01/22
文章: 2963

海归分: 147





文章标题: 救助中国孤儿的固执“老外” (1157 reads)      时间: 2008-5-17 周六, 09:52
  

作者:已满13岁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不怕黑社会,就怕社会黑


救助中国孤儿的固执“老外”

https://news.21cn.com/today/legend/2006/10/24/3011800.shtml

2006-10-24 16:41:15  21CN     

--------------------------------------------------------------------------------




【来源:《民间》通讯2006秋季号 作者:郜璐莉】

什么是养育孤儿的最好办法? 从1995年起,他开始关注中国孤儿,并且,不仅仅是给予爱护,不仅仅是帮孤儿找到领养的家庭,他是要探一条在中国养育孤儿的理想之路。至今11年,他遇到无数困难和挫折,但绝不回头。除了对孩子的爱,还有一个原因,他自己解释──太固执。 现在,有400个孤儿在他的精心照顾中。

1995-2003:四处碰壁的日子



勃兰特•约翰逊(Brent Johnson)是个美国人,中文名叫章峻波。1990年,22岁的勃兰特来到山西大学留学,在那里,他认识了自己的妻子,也是后来事业的合作者斯瑞纳(Serena)。 1994年,他们回国结婚,然后,回到中国当英语老师,然后,他们偶然进入了中国的福利院。

“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是去看看,看了很难过,我听说条件不太好,但没想到那么不好。以后我们每个星期去一次,接着每周两次……你看到那些孩子,你不能不帮他们。”

福利院接收的孩子中,除了因为传统观念而丢弃的女孩外,大多是病残婴儿,唇裂、心脏病、脑瘫、脊柱畸形……什么问题都有。国内有900个国营福利院,都由地方财政拨款。一些福利院财力不足,人手少,医疗条件也跟不上,更糟的是许多职工把照顾孩子纯粹当成一种“应付”,本就失去父母的孤儿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一些地方病残孤儿的死亡率相当高,主要原因就是忽视。

夫妇俩去的第一个福利院的名字,勃兰特不愿意透露,但是他们在里面看到,50个婴儿和一个残疾并有智力障碍的女人在同一个房间里,这个女人可以随便抱起婴儿,接着就摔倒了;或者,职工把很热的奶瓶给了这女人,她就直接喂给婴儿。

勃兰特夫妇看不下去了,他们想做些事情,而不仅仅是每周到福利院帮帮忙。

最初,他们觉得这就是钱的问题,有了钱就好了,于是,开始在美国找钱,募集捐款。把钱送到福利院院长手上的时候,夫妇俩很高兴。 可渐渐地勃兰特发现,孤儿的条件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善,“钱不是最大的问题,这是态度的问题。”钱到了那个福利院,就被用于盖房子、建花园、给领导买车、送礼、增加职工待遇,真正用在孤儿身上的很少很少。

“有的人当福利院院长不是他自己有能力,是靠跟上级领导拉关系。他们对孩子不感兴趣,都是为了上级领导满意。为什么他们喜欢盖楼,因为可以让领导有面子。当福利院院长也是最难做的工作。我有一些福利院院长是好朋友,他们说实际上他们的钱是够好好照顾孩子的,问题是福利院是国营‘铁饭碗’,上级领导要求他们雇这个人招那个人,要管退休职工的福利待遇,不能辞退,所以这些人的工作态度跟普通职工不一样;因为知道不能辞退,院长也不能告诉职工你好好照顾孩子我多给你钱,如果你不好好照顾孩子我辞退你。”

看别人带不好孩子干着急,勃兰特夫妇就想办法把孩子接出来自己照顾,可是,两个人怎么照顾得过来这么多孩子呢!

这个办法显然也行不通。

接着,勃兰特跟山东烟台市的社会发展局签订合同,合作成立了一个孤儿院,下属福利院,合作方式是由勃兰特出钱并进行管理,由莱山区福利院派人当院长。可是,合作了两年多,这个看上去比较理想的项目,仍然没有成功,因为福利院派来的这个人,不管孩子,只管钱,“他请客人来看我们的孩子,然后告诉客人他需要钱,别人就给他钱,他把那个钱放进口袋,但是该花的钱都是我们花的”。

对于这一点,勃兰特倒还能忍受,因为自己的目的只要照顾好孩子,但是最终让他不能容忍的是,这个院长发现给钱的人对残疾的、不好看的孩子不感兴趣,就不让勃兰特收残疾孩子。对勃兰特来说,要收的就是最需要帮助的孤儿。

于是,这条路也走不通了。 不仅走不通,还扯上一场官司。

当初的合同中约定,如果双方合作不成分开了,谁花钱买的财产就属于谁,所以车、家具、玩具、衣服、厨房设备等就得还给勃兰特,这个院长不但不还,还向勃兰特要钱,因为他知道勃兰特在美国做了活动,收到很多捐款。勃兰特知道他只会把钱揣进自己腰包,当然不给,这院长就说:“不给我就告你。”

勃兰特可没被吓着。他找了一个律师,带上资料,说明情况,结果律师说:他不能起诉你,而你倒是可以起诉他,因为合同很清楚,他应该把财产还你。

于是,勃兰特就起诉了。“6个月以后,法院判了,说我起诉错了,我应该起诉他的领导,所以我又起诉。”

一年半以后,勃兰特终于赢了。

“我起诉的目的不是要钱,是为了正义。”勃兰特坚持起诉的原因不仅仅因为一点固定资产,是那个院长做的事情太让他气愤,“他有两三次,有孩子扔在我们的门口,是残疾孩子,他不要,就叫职工开车到火车站,又扔了。你用我们买的车,和我们的职工,是我们给的工资,把孩子送到外面扔了,这个我们完全不能接受,这跟我们的目的完全是矛盾的”。

合作失败,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对很多人来说,你有爱心,领个孤儿来养,或者,帮助孤儿被人领养就好了,现在美国人领养的孤儿中,就数中国孩子最多,为什么要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勃兰特说,我们是爱孩子,但是也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强烈;我就是固执,我生气,这是不太难的事情,为什么做不好? 接下来,勃兰特又走了一条路,在山西支持一个没有注册的孤儿院。

这个孤儿院是由天主教会办的,勃兰特给他们钱,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医疗等困难。但是,“我们又碰到了问题,孩子在孤儿院里照顾得不好,不管你花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支持孩子,发展孩子等等,还是不行”。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回是观念的问题。勃兰特虽然是出钱人,但并没有管理权,不能要求别人这样做或者那样做。那个地方在农村,缺水,缺电,孤儿院认为孩子是孤儿,对他们的照顾不能超过村里有家的孩子,要不然就影响村里人的态度。比如洗澡的问题,冬天孩子每个月洗一次澡就好了。但勃兰特无法接受,而且国外的捐款人也不答应这样照顾孩子,他们要求每两天,至少每个星期洗一次澡。孤儿院坚决不同意,因此这个项目也掰了。

2004年-今天:家庭寄养的探索 从1995年起,除了回国读研究生,勃兰特一直呆在中国,最长的时间有两年没有回过家乡。这些年里,勃兰特虽然总是做着不成功的项目,但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救助孤儿。经过七、八年的实践,他发现,孤儿院并不是救助孤儿的理想方式,不要说人手、管理上的缺陷,就算孤儿们得到了最好的照顾,但在心理上,他们永远没有家的感觉。

去过孤儿院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孩子特别希望有人抱,那种对爱的渴望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任何孤儿院都不可能一个保育员看一个孩子,顾不过来的时候,孩子难免有被冷落的感觉,心理上,不知不觉就埋藏着阴影,为了得到关爱,有些孩子学会了看人脸色。记者曾去过一家孤儿院,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保育员很爱孩子,孩子们也很活泼,但是,无论你和他们玩得多么开心,只要一见到提着礼物的新来访者,他们会立刻撇下你,而且忘了你,拼命上去打招呼。

勃兰特觉得,孤儿应该在家庭的环境中得到照顾。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想法,因为在他自己的国家,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取消了孤儿院,代之以家庭寄养的方式,一些社会部门或民间机构都有寄养家庭的名单。勃兰特的妻子斯瑞纳家就是一个典型的寄养家庭,二十几年中,先后有十几个孤儿来到这个家。斯瑞纳的母亲不工作,专门带孩子。当然,他们每月可以得到固定的资金作为孩子的生活、医疗费用,但这并不是主要的,而是因为斯瑞纳的父母非常爱孩子。这是一个热闹的家庭,除了自己亲生的三个儿女,除了寄养的孩子,他们还领养了一个美国孤儿,两个韩国孤儿。

勃兰特真的这样做起来了。

他现在的模式是,在城市建立固定的儿童之家,然后在条件较差的地区寻找那些病得最重的、最弱的孩子,接到城市进行治疗,由儿童之家照顾,待康复以后,送回当地,但是不回福利院,而是放在寄养家庭,即使这个家是暂时的,也能让他们得到家庭的温暖。而且,很多孤儿不久就被人领养,有了永远的家。

从2004年7月开始到现在,仅仅两年的时间,勃兰特就建了9个儿童之家,加上在寄养家庭的,勃兰特名下照顾的孤儿有400个。这么快的发展速度,连他自己也没想到。

儿童之家的孩子都是正在进行治疗的,需要24小时监护,所以,每个月大约要花在每个孩子身上300到400美元。在寄养家庭里,每个孩子每个月的费用是100美元,包括医疗、吃饭、服装、管理。有的家庭同时照顾四五个孩子。除了这种单纯的寄养家庭,最近勃兰特又开设了一种教育寄养家庭,就是除了生活上的照顾,还要负责孩子的教育,勃兰特会招聘有学历的教师去给孩子们上课。这样的家庭中,每个孩子每月要200美元。

这些钱都得勃兰特支付,那么,这些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它们全部来自美国的一个基金会:China Care,关爱基金会。说起这个,就不能不提到勃兰特与这个基金会的邂逅了。

China Care:It took one child

关爱基金会的创办人叫马特•达里奥(Matt Dalio),是一个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美国年轻人,2000年基金会成立的时候,他才16岁。这个基金会的目的是要帮助中国孤儿获得生命中的爱,要让美国家庭有机会提供这种帮助,同时,提供帮助的人生命同样受到深刻影响,积极传递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 为什么一个美国年轻人会做这样的事情?马特11岁时,曾经在北京体会了一年中国男孩的生活,他住在一对中国夫妇家里,进入一个中国人的学校,学习标准中国话。不管是那个中国家庭,还是那所学校,都让马特觉得亲切,这一年,马特变得有一点儿中国化,他产生了一种对中国人的爱和感激。此后,马特开始关注中国孤儿的困境,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给了他第一笔钱。

刚开始,马特也和勃兰特一样,以为只要给孤儿院钱就好了,后来才明白不只是钱的问题,于是,他决定在中国做自己的项目,但还没想好该怎么做。这个时候,经历了多次失败的勃兰特,正准备尝试发展家庭寄养。

勃兰特写了一份项目计划,回到美国筹款,遇到了马特,一拍即合。 马特决定,关爱基金会的资金由勃兰特来管理和运作。

关爱基金会的口号是:It took one child,意思是它救了、照顾了、或者说帮助了一个孩子。

为什么只是一个孩子?这就是他们的理念,因为孩子是一个一个救的。世界上有那么多孤儿,有那么多病残的孩子,不要因为帮不过来而感到绝望,也不要为此而无所作为,因为,你照顾了这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拥有了完整的生命。

2004年7月,第一个儿童之家在太原开门,接收的孩子立刻转到北京做手术。此后,又陆续在包头、济南、东莞、北京开设了儿童之家。北京最多,有4个。

这些孩子基本上是两个姓,若姓党,那就是来自民政部门办的福利院。若姓天,就是来自教会孤儿院,姓天的孩子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没有户口。

让“孤儿院”温暖人心

与一般孤儿院不同的是,儿童之家都设在住宅小区,租民房。勃兰特的想法是,让周围居民看到这些孩子,意识到有这样一些孩子需要关爱,这是每个人的事而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只是他们外国人的事。他想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 在北京顺义区玉祥花园,记者随便在小区里走着,迎面碰上一个女孩,正是儿童之家的数学老师——大一点的孩子需要接受教育。她刚大学毕业,原是普通学校的老师,因为姐姐在儿童之家工作而来到这里。勃兰特的工作给了她深深的触动:“一个外国人做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关心自己的同胞?也许我们没有他们有钱,技术高,但都不是问题,而是有没有这份心去做。”

小区居民大多知道这里有个外国人开的“孤儿院”。天气好的时候,保育员常常推着孩子出来散步,最初居民们总是好奇地询问,时间一长,都能叫出孩子的名字了。

记者问他们对一个外国人做这件事情的看法时,他们大多回答“只要不添麻烦,开就开吧”,“这些孩子多幸运,有外国人来帮他们”。也许,居民们现在还没有勃兰特所期望的意识,但变化已经在慢慢发生。儿童之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为他们租好些房子,他们有很多孩子,他们雇了周围几十个姑娘媳妇当保育员,他们每天要在小卖部买一大堆东西。最近,已有居民对寄养家庭显示了兴趣。

儿童之家的孩子都需要特殊照顾,保育员分三班倒,早班中班7个小时,晚班10小时。勃兰特对她们要求非常高,希望她们不仅仅是来挣一份工资,而是来爱孩子。这一点,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了体会到了,她们说,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有些保育员的子女都长大了,在这里工作,重温一下抱着孩子的感觉。

并不是这里的保育员天生特别好,勃兰特告诉记者,他不知道换了多少人了,现在留下来的只占总数的五分之一,有大约五分之四的人被辞退。他不能容忍一点儿不负责任的态度。为此,最近勃兰特又碰上了麻烦:一个上夜班时睡觉而被辞退的保育员写了封举报信给劳动局,说在一个美国人那里工作的几百个职工都没有签劳动合同。

劳动局派人来调查了一番,写了一个通知,要求布兰特必须带营业执照、公章、合同等,到办公室汇报。可问题是,勃兰特一样都没有,连他自己都没有劳动合同。这个机构根本就没注册!不是不愿意,而是政策不允许涉外非营利性机构注册。勃兰特只好给有关系的朋友打电话,请他们帮忙疏通。在朋友的帮助下,勃兰特跟劳动局官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劳动局官员从不相信变成了理解,知道勃兰特做得不容易,有很多困难。

对勃兰特来说,要做好事业,一定要跟政府官员打好交道。正巧,因为奥运会的即将到来,顺义区工商、税务等部门都开始重视英语学习,他们请勃兰特去教,布兰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慢慢来,慢慢来

勃兰特的中文说得很好,跟他说话,不时听到这一句: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他遇到困难时的习惯用语,也许是性格天生,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磨难练就的耐性。 眼下,他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帮助孤儿,关爱基金会的事业也发展得很快,可是,仍然有很多让他头疼的事。

第一个就是注册的问题。因为没有注册,照顾那400个孩子的协议全部以勃兰特个人的名义签订;因为没有注册,钱全部汇在他个人名下。万一他有一点坏心眼,或者,像那次举报事件一样,万一他出了什么问题,整个机构的事情全部完蛋。 所以勃兰特打算到工商局注册一家公司,让基金会委托这家公司来管理孤儿。办公司就得交税,但工作本身又是非营利的,勃兰特准备挣点钱来交税,做企业管理是他的特长。他说慢慢来,情况会好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困难是寄养家庭。把孤儿放在合适的寄养家庭是关爱基金会最主要的工作,按照勃兰特的理想,寄养家庭都应该在城市,因为城市的教育、医疗条件都好;这些家庭里的“爸爸”、“妈妈”也都是因为爱孩子、因为关心社会而接受这些孤儿,不仅仅是为了那一二百美元。但实际情况远远达不到这种理想。现在大约有一百个寄养家庭,多数在农村。城里人房子小,生活节奏快,很少愿意成为寄养家庭。

“找到城里的寄养家庭不太容易,很多家庭不感兴趣,觉得孩子是麻烦,需要做很多工作,又不赚钱,为什么接受一个别人的孩子。我的想法是,寄养发展到将来就是,人应该接受,为什么做这个,不是为了我和自己的家庭,是为了这个孩子,也是为了这个社会。我们北京的寄养还没有成功,最成功的是在包头,因为那个家庭爱孩子,钱不是最重要,所以我们给的孩子他们都喜欢,那点钱是一种感谢。”

勃兰特承认,在目前的寄养家庭中,大约只有5%是出于对孩子的爱,95%的家庭还是以赚钱为目的,但勃兰特不着急,毕竟有了5%。现在留在寄养家庭的孩子大部分是脑瘫,正常的孩子不久就被人领养了。在山西洪洞一个村有50个寄养家庭,照顾的孩子大部分是脑瘫。那些能够接受脑瘫儿童的家庭有赚钱的想法,勃兰特非常理解。

“谁也不愿意照顾一个脑瘫的孩子,我也承认很难带,也没有什么感情交流,为赚钱我也没有意见,慢慢来,慢慢来。” 勃兰特说,自己的宣传工作其实也没有做好,很多人不了解孤儿的情况和家庭寄养这个概念。据他估计,社会上可能只有10%的人会因为爱孩子而接受孤儿在家中寄养,但是这个10%已经是很大的量了。 勃兰特很有信心。

关于中国孤儿的背景资料:

2005年9月29日,《我国孤儿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调查报告公布,这是55年来第一份由民政部牵头组织的对全国孤儿的摸底调查。调查显示,全国18周岁以下父母双亡及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共计57.3万人,其中超过三成没有得到经常性的制度救助,超过一半需要救助。而在占总数绝大多数的农村孤儿中,得到的救助比城市孤儿要少得多。

全国仅有约6.9万孤儿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中。29.3万人得到了国家制度性救助,其中5.3万人得到城市低保救助,12.5万人得到农村五保救助,11.6万人得到农村特困户救助。除此之外,全国尚有20万,即接近总数三分之一的孤儿没有得到经常性的制度救助。在很多地方,救助的资金仅具有象征意义,最高不足当地正常儿童生活费的四分之一,最低甚至不足十分之一。如果把这部分孤儿包括在内,全国需要救助的孤儿占总数的55%,超过30万人。

在城市孤儿得到的低保救助中,其标准随当地经济水平高低而不等。大致每月100元——300元左右,而农村孤儿的救助水平还要低得多,最低的每月不足50元。

据了解,到2006年,大约有6万个中国孤儿被美国家庭所领养,现在每年都有5000至8000名中国孤儿被美国家庭领养。

作者:已满13岁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关于在美国建立TAX-FREE的慈善基金,用户救助在华孤儿的想法。 四川地震和捐助专题 2008-5-14 周三, 13:27
[分享]一个美国孤儿的30年中国传奇 众议院 2013-8-02 周五, 21:46
Youtube视频系列:救援美国女警 海归酒吧 2008-8-06 周三, 19:01
[分享]用书法调心救心——罗国正讲解书法中的心法 四川地震和捐助专题 2008-5-31 周六, 15:30
[救助震灾孤儿]总部位于加州的"Half the Sky Fou... 四川地震和捐助专题 2008-5-20 周二, 14:57
杨帆:政府必须坚决救市,中国崛起10个阶段 海归主坛 2008-4-29 周二, 16:51
求救:入美国籍后,还能拿中国护照入境吗? 海归茶馆 2008-3-03 周一, 23:09
[贴图]一个幸福的中国孤儿!--------(帖错了,请版主移到酒吧,谢谢。) 海归酒吧 2007-11-16 周五, 05:21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已满13岁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