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评书播讲:《回故乡之路》 第一集 回首天涯路(转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评书播讲:《回故乡之路》 第一集 回首天涯路(转贴)   
安普若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元勋

头衔: 海归元勋
声望: 大师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4/02/21
文章: 26038
来自: 中国美国的飞机上
海归分: 4196257





文章标题: 评书播讲:《回故乡之路》 第一集 回首天涯路(转贴) (31065 reads)      时间: 2005-5-13 周五, 13:50   

作者:安普若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回故乡之路

撰稿 何晓鲁 袁 炜

第一集 回首天涯路


1999年9月,一批批来自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海外留学生团队,在对贵州、云南和辽宁等省进行考察,并为当地经济开发提供科技服务之后,又聚集在北京,参加祖国五十周年庆典的一系列活动。

海外生活的岁月改变了他们很多,不变的是回家的感觉。

同样是9月,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国际教育展览,开幕当天场面过于拥挤,免费入场临时改变为销售门票,年轻一代热切地探求着海外求学的跨世纪之路。

留学教育成了一门热门生意,全球大学争相抢夺中国的教育市场。

一边是“出国潮”源源不断,一边是“回国风”越吹越旺,二十一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打开的“留洋”路上就这样人来人往,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代留学生群体,他们在祖国的经济腾飞中建功立业,也留下了无数酸甜苦辣、神奇荣耀的故事。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急需技术和人才。1950年到1959年,中国向国外共派遣了16000多名留学生,其中绝大多数在前苏联留学。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亲切接见中国留学生的场景,成为那一代人终生难忘的记忆。

(字幕: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陈俊亮)

陈俊亮:“一见毛主席来了,大家都是而且都是年轻人嘛,都是欢呼雀跃,挥旗子呀,跳呀叫呀,反正什么都有……下面一个大礼堂,毛主席就在那里讲的话,反正我觉得当然是给每一个在座的年轻人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就是‘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是这么一个意思,就是对年轻人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留学生的命运,向来和国家政治外交的变化不可分割。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后,留苏学生全部撤回,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中国刚刚结束十年内乱的时候,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就自告奋勇地抓科技,抓教育,因为这对中国的现代化极端重要和紧迫。但是冰河初开,航道需要打通。李政道博士来访时,向邓小平提出了连续10年每年选派100名物理研究生去美国学习的计划。
邓小平则以急迫的心情提出了留学生派出的大战略: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七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

一切都发生得那么快,仅仅一个月之后,陈俊亮等52位首批来自新中国的留学生们已经踏上了美国国土。第一天走到马路上,他们就成为记者们追踪的目标。

陈俊亮:“后来就出来到马路上走走嘛,走到哪儿美国记者跟着我们,就当我们是个稀罕的人,共产党中国来的第一批人,所以到哪儿都好多记者跟着。现在谁也不理你,到美国去谁理你呀,是不是?……我现在回想起来,我个人感觉这个决策,就是说派留学生决策是个非常重大的决策,是改革开放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就表明我们国家实际上从原来的封闭的、保守的或者是自成系统的变成一个开放,不但是向国外开放,向全世界开放。”

紧接着,1979年1月,当邓小平开始历史性的访美之行时,首批赴美的留学生们,在美国安德鲁斯空军机场热情欢迎了自己国家的领袖。

在紧张的访问日程中,73岁高龄的邓小平怀着极大的兴趣参观美国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现代化大型企业,60年前,青年邓小平随着留法勤工俭学的大潮踏上过法兰西土地,他因此了解了工业技术革命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这也是一个国家的国力所在。今天,中国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正是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够掌握这些最新科技知识的人才。

邓小平在美国接见了首批留学生。他期望大家完成学业回国去做贡献。卓琳还在一次活动中专门向留学生们转达小平同志的话说:我们国家现在很需要科技人才,希望你们回去为国效力。
陈俊亮:"当时有一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意思是这样,如果你们多半不回去或者比较多不回去的话,小平同志就睡不着觉了。这句话我记得印象特别深。”

出国留学迅速形成规模,1977年教育部只派出220名留学生,到1985年就达到了近5000人。

真正牵动千家万户是自费留学的开放。1984年12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新的鼓励自费留学的政策,从这一年起,自费留学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公费学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出国潮”。成千上万的年轻甚至不年轻的人,开始编织自己的“出国梦”。一架架国际航班,载着年轻学生去远方寻找梦想。

留学生钱宁写道:“当我通过护照、签证的检查,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回头一望,站在通道外面的家人们都已不在视线里了。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暂时回不去了。护照、签证和国界,这些比个人更强有力的东西,把我和亲友、和过去熟悉的生活、和过去只在地理教科书上以概念形式存在着的“祖国”,一下子隔离开来。”

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但是,当你无亲无靠、言语不通,口袋里只有几块美金的时候,想得到那个世界的承认是很艰难的。所有的留学生都经历过近似严酷的磨练,奋斗是他们的必修课。

留英博士沈浩,至今难以忘怀他求学路上的艰辛。
(字幕:深圳汉德胜化工涂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沈浩):

沈浩:“我是坐火车从上海到深圳的,自己背着行李过罗湖的,父亲带着我的
儿子在上海火车站送行。……在英国读博士四年,大约四万多英磅,合人民币50多万,我全是靠自己打工赚的。在英国打工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主要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另外就是书法卖画了。我在剑桥、牛津、法国蓬皮杜广场艺术中心都卖过画。”

在别人享受生活的时候,中国留学生在为生存奋斗。他们的真实生存故事,揭示了人们所看不到的“外国月亮”的另一面。

中国留学生们付出了超越常人的代价,也取得了超越常人的成就。沈浩毕业后的一项研究成果被英国国家标准局论证通过,惊动了同行业,挪威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亲自来伦敦聘请他。
沈浩:“当然在挪威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可以说都是一流的,……当时中国驻挪威大使馆的领导也跟我讲,他说你这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在挪威,在这样大的公司、著名的跨国公司里面当高级工程师的是很少的。”

大批派遣留学生,就这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一环。到九十年代初,“出国热”已经席卷了中国的每一座城市,每一所高等院校。中国留学生也已经遍布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剑桥、哈佛的校园,到偏远的北非小城,只要地图上能找得到的地方,都有黄皮肤、黑眼睛的年轻人在探索陌生的世界。

这里是全世界第一个因特网诞生的地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吉拉教授正带领各国研究生们展开无线网络的应用研究。
中国学生:“我是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学生,我家在新疆,来这里攻读博士我主要是工作在……”
年轻人虽然过于紧张,不过教授们一致公认的是,中国学生非常优秀。

迄今为止的21年间,已经有32万中国学生赴海外求学,他们遍及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而在留学潮流达到高潮的九十年代,也正是信息革命浪潮开始影响和改变世界历史的年代,这使得大批中国学生能够一步跨越到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最前沿。

1992年早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珠海,他来到了一家高科技企业。
(字幕:全国九届人大代表、亚仿集团总经理 游景玉)

游景玉:“小平同志是92年1月25号到我们公司来,……然后坐下来没多久,他就马上问我:你是留学回来的?我说我是代表我们国家去学习仿真技术的,我带了一个队伍在美国学了很久时间。那么他接着就讲留学生问题了,他马上就讲,他说留学生出国留学的都要回来,回到这里能够得到好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在中国,才能够有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

“小平同志除了讲到留学生的问题以后,他还是特别关心中国的知识分子。所以一进到我们这个机房,他马上就停住脚步,大家使劲鼓掌,他停住脚步,回过头来就跟我说,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应该做出更多的事情。

“……他就很明确地跟我们讲,你们要在世界上去占一席之地,一定要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我感到小平同志他一看到这些年轻的科技人员,他从心里头调动起来要讲的话。所以他就停下来又告诉我们:中国穷了几千年了!到时候了!象一个战斗的号角,在我们耳边响起,大家使劲地鼓掌……”

“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邓小平的这一嘱托,和南巡讲话带来的又一轮改革浪潮,深深打动了海外学子的心。

两年之后,当江泽民总书记到珠海视察的时候,又一次来到这家企业,此时的亚仿集团,已经成长为亚洲最大的仿真技术公司。
游景玉:“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谈到了创新的重要性,说你们搞这些科技的,要抓住不停地创新,只有创新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灵魂。在创新这个意义和抓住创新这一点上,总书记讲了很多话……要有创新的意识,才可能把我们中国的科技不停地推向前进。总书记讲的这一点对我们的推动是非常之大的。”

时间和事实,给了全世界一个清晰的回答:中国的留学生政策非但没有收缩,反而变得更加宽松了。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基本方针,更标志着新时期的留学生工作开始走向成熟。

(字幕: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 李东翔)

李东翔:“‘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十二字出国留学方针是在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讲话之后,由国务院制定出台的。这一方针的出台,标志着我们国家出国留学工作步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鼓励回国’是12字方针的核心,就是要鼓励留学人员学成以后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

(字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张凤禧:)

张:“为适应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1996年成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同时,原国家教委实行了国家公派留学改革的新办法,这新办法就是“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这新办法的全面实行,标志着我国公派出国留学工作走向了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四年多来,留学基金委已经录取了各类国家公派留学人员一万多人,现在已经派出了七千多人,按期回归律一直在90%以上,未按期回国人员均根据协议赔偿了有关留学费用,履约率100%。”


这是1999年暑期,北京外语学院托福考场的一间教室。就在这次考试的前几天,数万名考生为了领取准考证在校外排队,彻夜不眠。出国路上依旧是人来人往??当他们正在描绘人生梦想的时候,大批早期出国的留学生,已经在海外学有所成,逐步进入科技界、企业界的高层,收入丰厚生活优裕。用他们的话说:想要有的都有了,但要追寻真正的人生理想,只有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人们听到了“归国潮”渐渐涌来的声音。

当年在伦敦街头画像谋生的化学博士沈浩,辞去了挪威大公司的高薪职位,他在深圳创建的大型特种涂料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第一家留学生以技术入股的高科技企业。
沈浩:
“从我自己回国的情况来讲,现在第一中国不缺钱,对重大高新科技项目,从深圳市来讲,对国家领导来讲,对这种高新重大科技项目都是很支持的。对我这个项目来讲,第一期投资
3千万,现在第二期投资要扩大到1亿3千万,在国外也不可能想象,给你一个博士,马上给你1亿3千万,叫你去当总经理,在国外是不可能的。”

三年,五年,二十年,中国土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使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事在今天已成为可能。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人才,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1999年夏天,来自华尔街的青年银行家汪潮涌,在北京创立了一家小小的投资咨询公司,却在新闻媒体引起了一阵反响,因为他曾先后在美国著名的大通银行、标准普尔公司和摩根·斯坦利银行担任高级职务,但他仍然放弃了高薪收入回到了中国。
(字幕:信中利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 汪潮涌)

汪潮涌:“这方面我是充满着信心,当然时间多长,我现在说不定……就像八五年我出国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有梦想到中国会有证券交易所,后来不是也出现了吗?后来很快的时间中国的证券业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这一切都说明,只要是社会发展,国家的发展的需要,就会产生。……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只是前奏,我觉得这个前奏一定会能够带来民营投资银行业的大发展。”

汪潮涌从高科技投资做起,第一目标是为留学生回国创立高技术企业融资。张毅,就是这样的一位开发网络教育的创业者。

张毅:“我希望我的公司做出来的这个平台,能够给全国的每一个青少年,加上大学生加上成年的教育,都可以得到这么一个,首先是个人应用的一个网络平台。在网络上是免费的。”

汪潮涌:“我觉得张毅很难得的一点,作为一个女孩子,能够放弃这么多年奋斗的结果,从清华毕业,然后考托福,到美国去上最好的,一流的芝加哥大学,拿到NBA,过五关斩六将,能够到华尔街最好的投资
银行之一摩根斯坦利,能够做
到高级经理这个位置,本来是以后一帆风顺,再过几年也是年薪百万的女银行家,能够在这种世界性的上升的趋势过程中,毅然的辞职下海,自己开创高科技公司,这个胆略甚至超过我。

张毅:“中国因特网的逐渐的成熟,这个时期我认为是最黄金时代,再晚一年的话,就可能像一个世纪一样,就彻底错过了这个市场时机。”

汪潮涌:“当然我相信,如果从长期的回报来讲,我们有自信,我们将来除了精神回报以外,物质的回报也能远远超过华尔街给能够我们的。”
金融服务加高科技,这种新型的创业组合,代表着当今留学生回国发展的新趋势:那就是把握风险和机会,创造中国人自己的硅谷和华尔街。

如今,回国的留学人员已经超过10万名,他们在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管理、金融等领域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无论在哪个领域,你都会发现他们承担着独特重要的角色:把中国和世界连接在一起。他们是中国实行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宝贵的人才资源。

(字幕:教育部副部长 韦 钰)
韦钰:“所以你现在看许多工程院的院士也好,科学院院士也好,现在很多重点项目的负责人、科学家,主要课程的承担者,校长、研究所等等,都有这样的留学背景。政府部门也有很多人有留学的背景。现在在工业部门,在很多企业里面,金融界、证券所、银行,你会发现很多留学人员的足迹,这是指他们他们回国以后一些人员建立的功绩。我觉得他们不仅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来,把管理的思想带回来,也把我们和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人民交流的桥梁带回来了。”

回首天涯路,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他们带着各式各样的梦想走向世界,又怀着彼此相通的感受回归故土。
陈俊亮:“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给国家做点事,我刚才说的
那么苦的中国老百姓希望我的工作能够给他间接带来点好处……我觉得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根本配不上作为一个中国人。”

游景玉:“我这个才能,在我们国家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只会感到自己才能不够,不会感到说不让你发展,所以这也是非常实际的一个体会。”

沈 浩:“我是一个搞科学、搞技术的人,在我的博士论文里面我就写着:为了科学和中华。科学是服务于全人类的,但是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就要为中华民族服务。”
历史将会记录下他们交给家乡人民的每一份答卷。




作者:安普若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评书播讲:《回国驯火记》:(五)拨开云雾、初见曙光  ... 海归论坛 2004-10-18 周一, 15:03
评书播讲:《回国驯火记》:(一)宝马金鞍、海归回国 作者:安普若 海归论坛 2003-4-03 周四, 02:44
评书播讲:《灰商》——关于《灰商》(转贴) 海归茶馆 2006-11-13 周一, 23:54
评书播讲:《雪域漫记》 目录 (转载) ——有谁知道哪里能找到这本书?网上... 海归茶馆 2006-10-16 周一, 01:38
评书播讲:《中国刑侦一号案》作者:牛伯成 1——38章(完)(转贴) 海归茶馆 2006-9-23 周六, 18:08
评书播讲:《老北京讲古》作者:耳福——一篇好文,可惜有点虎头蛇尾,但仍皇呛梦恼拢 海归茶馆 2006-1-01 周日, 04:36
评书播讲: 《红楼梦》性爱解码:第一部分:性景恋:秦可卿卧室一瞥 (转贴) 海归茶馆 2005-11-13 周日, 09:41
评书播讲:《侯德健:祸头子正传》连载一~六 删节版 (转贴) 海归茶馆 2005-2-09 周三, 13:07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安普若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什么是QQ号码? MSN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