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影片]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及最佳影片Crash 部分剧本分享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酒吧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影片]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及最佳影片Crash 部分剧本分享   
所跟贴 [影片]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及最佳影片Crash 部分剧本分享 -- 在路上 - (336 Byte) 2006-3-08 周三, 19:53 (2065 reads)
jobown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少将

头衔: 海归少将
声望: 学员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5/02/01
文章: 2182

海归分: 327100





文章标题: [照片]周传基:不要跟我提奥斯卡 中国根本没有大片 zt (575 reads)      时间: 2006-3-09 周四, 08:31   

作者:jobown海归酒吧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https://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17:13 新世纪周刊
  周传基以敢怒敢言著称,当我们致电他在洛杉矶的住所,希望聊一聊奥斯卡与大片时,他当机立断拒绝谈奥斯卡,他告诉我们在美国任何一所大学里的电影教授都不提奥斯卡,提奥斯卡被认为是非常有失身份的。“我是电影教授,这种没有价值的东西恕我拒绝谈。”但提起这些年的中国电影,他还是滔滔不绝,我们的采访进行了一个半小时之久。你很难想象他已经80高龄。

  大片不是发横财

  新世纪:最近几年,中国电影的辞典里有一个新词,叫"大片",在电影界和媒体,对"大片"的理解有很多种:大投资、大制作、宣传上的大手笔。尤其最近的《无极》,似乎是达到了一个顶峰。您是怎么解读"大片"这两个字的?

  周传基:没有解读一说,只有读解一说。解读是不懂电影的所谓电影符号学家的概念,读解是懂电影的行家的概念。符号才需要解读,电影里没有符号。其实所谓"大片",我们过去翻译很多外国影片文章的时候,我们叫"Block Buster",意思就是可以把整个街给炸掉,所以就把它翻译成"重磅炸弹"。像《乱世佳人》就是"重磅炸弹",那是1939年的影片,那时,"重磅炸弹"不多。我一直在研究好莱坞电影。我的研究和别人的不一样,别人是从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好莱坞电影,可是好莱坞不是艺术。我是从生意经的角度去研究,因此,对"重磅炸弹"我很了解。所以听说我们在拍大片,当时我就想,谈何容易呀,看见别人发财你眼红,可你有本事发那财嘛?说老实话,好莱坞的电影市场,在中国只有我一个人在研究。好莱坞电影是个文化产品,首先是生意经,然后是文化,根本就谈不上艺术。可是呢,似乎大家都听不进去,好像认为好莱坞能发财我们也能发财。是那么容易的吗?

  新世纪:根据您的研究,好莱坞的大片究竟具备哪些条件?

  周传基:好莱坞电影搞的是现代工业,不是作坊,现代工业讲究的是科学的、系统的、流水线作业,不是手工的小作坊。能摆在桌面上,人人都听得懂的,就是它的生意经。具体地说,1947年,因为电视的竞争,美国的电影事业落到了最低谷,竞争半天也没能把电视消灭。后来他们终于明白,别去竞争,在经济上"合一"就是了。这样发展到70年代,美国国内每年的电影观众人次从低谷时的9亿人次回升到12亿人次,根据我这么多年的观察,美国每年的观众人次就一直在这个范围上下波动。现在我们具体地算一笔经济账,就按12亿美元来算,现在在美国看一场电影是7美元一张票,那就是说票房国内年收入总共84亿。就美国国内的电影市场,你再怎么动也就是84亿美元,这碗饭就这么大。根据我以往的经验,他们一年顶多拍11、2部"Block Buster",你算一下这笔账,如果一部大片的制作成本是1亿美元的话,加上宣传费和其他行政开销之类的,那么它要挣钱,那么他的收入必须是成本的2倍,这是好莱坞的计算方法,那12部影片就是24亿以上美元。那么剩下不到60亿的票房收入,则由200部左右的影片去分摊,平均每部最多只能摊到2000万。如果一部影片的成本是1500万美元,这是美国现在的平均成本,那么要整整3000万收入,它才能开始挣钱。如果这么算,那不全亏了?以前我有过统计,有些影片1000万成本最后收回来200万,我写的《商业电影的生意经》一文专门讲这个的。所以,即便在美国,大片也是极有限的,大片也不可能保证部部都挣钱。所以这个东西从经济账来算并不是好玩的。 美国有些评论家把"重磅炸弹"政策称为饮鸩止渴。

  好莱坞从来不炒作

  新世纪:好莱坞大片的宣传怎么个做法?

  周传基:人家做宣传广告可是有分寸、有研究的。我们现在包装的概念是错的,人家的包装(package)指的不是演员化装、穿什么衣服,电影的包装指的是剧本、贷款、导演、明星。这里面合起来叫一个包装,我们的包装是虚的,人家的包装是实的。让人一看你这个包装,就知道能挣钱,剧本吸引人,导演有实力,明星有票房号召力,所以银行肯贷款给你们。这叫bankabale store,直译为有银行贷款价值的明星。人家的包装是这么来的,他们会请调查公司来调查,像我这样的包装能不能挣钱。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告诉他们能挣或者不能挣,如果调查公司说能挣,而结果赔了,那就可以打官司。曾经有这么一个官司,就是因为这样电影把这家调查公司告上了法院,要求赔偿损失。可是调查公司在辩论的时提出来,我们到现在还是认为你这部片子能挣钱,但是,你要注意,在我的调查报告里已经告诉你了,你的女演员不受观众欢迎,可是在你所有的宣传海报上,都把这个女演员摆在最前景。这样,你当然失败。法官判调查公司胜诉。这是美国70年代的一个例子,他们很早就是这样的。

  新世纪:那中国的所谓大片呢?他们如何宣传?

  周传基:我们的电影宣传片和我们的电视广告一样依然处在叫卖的水平,我们现在还是盲目做宣传。比如说《无极》,我到美国时,一个来接机的学生,见面就说,就凭那个宣传片,我就不想看。看这宣传片就够了,哪有人这么做宣传的?

  新世纪:好莱坞的电影宣传广告做得都很吸引人。

  周传基:美国的电影宣传片都是选择片子里最吸引观众的镜头。某位电影业的大老板说过,他们按时段制作不同的宣传片版本,下午一种,晚上一种。下午的把爱情的情节拿出来,因为美国的妇女一般都是在家里干活,到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家务做完了,会看电视,所以下午的电影广告是针对家庭妇女做的。到了晚上,打打杀杀的情节就来了,因为男人、孩子回来了。而最重要的应该是哪一条呢?下午这条。这位大老板的理由是,如果一个女人很喜欢这部影片的话,她会想方设法地让她男朋友一起去看这部影片。如果她不喜欢,她就可能想方设法阻拦男朋友去看这部影片。你说人家的广告做得多仔细,已经把观众的心理都吃透了。另外宣传片也有调查,一般来说如果他的宣传片已经能够让它心目中的60%都得到这部影片的信息了,那他就不再做广告了。等到这部影片正式公演之后,第一周票房收入看好,他们就继续把余下的40%的宣传费拿来做广告,如果不看好,他们就把这笔广告费省下了。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行为,不是瞎炒作的。哪怕是一张海报,那都是有讲究的。而我们那做的叫什么广告?让人恶心,那简直是瞎胡闹。这还只是摆在面上的东西,是吧?不想想人家发财是怎么发的,这里面都是有原则的。

  制作环节漏洞百出

  新世纪:抛开商业操作因素,我们的大片与好莱坞比起来制作上有哪些差距?

  周传基:制作上的差距很大。娱乐电影是工业生产,不是小作坊。艺术电影是小作坊,大片不是艺术品,是工业流水线上出来的工艺品。比如《公民凯恩》,1939年它的成本是50万美金,在那时算是高成本的,但是跟当年的《乱世佳人》来比,只是一半。《公民凯恩》是一部"疯子"拍的艺术片,都说奥森·威尔斯是个疯子,你看它的美工是多讲究!而中国电影没有美工,我们只有布景员。美工是干什么的,我们以为美工就是搭布景的!不是,美工是管视觉因素的(也就是好看不好看)。你看一下《乱世佳人》,这部电影第一次实现了一个新的职务,不叫美工师,叫生产总设计师。这是个美工师,他在影片开拍之前就把故事构图全都画出来了,连机位、灯光都画好了。

  在90年代的时候,我回到美国,看过一本教科书《逐个镜头》(shot by shot),让我感到很意外的是,它的第一章就是美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过去的美工,一般来说都是搁在最后面的,但现在它把美工提到第一位。我们中国的美工,这么说吧,我在电影学院是讲《视听语言》的,美术系是三年级才请我讲,他们在前面两年根本就没有听过电影课,还在那画画呢。他们怎么搞美工?

  还有,灯光谁管?乱套了,中国突然出现了一个灯光师学会,原来灯光师是工人。那么电影的光究竟由谁来管。如果是由灯光师管,那要摄影师干什么。在美国和欧洲,总摄影师又叫照明摄影师。现在经常有灯光师和摄影师吵架,因为各干各的。我看过灯光师学会的章程,吓我栽一个跟头,说"我们是用灯光来进行创作,电影摄影师是把我们的创作记录在胶片上。"

  另外还有制片人,我参观过美国不少的学校,他们从一年级就开始自己拍,包括编剧也要自己拍自己写。而做制片人的更得会拍,也就是一套电影的制作技术,他全都得会。这样他才能领导这个摄制组,他才能内行地分配他成本的使用。

  新世纪:如此说来,所谓大片在中国就没出路了吗?

  周传基:对,我觉得中国并不需要搞什么大片。想发横财还是怎么的?中国就是做低成本的影片,把自己的民族风格做出来,这是好东西。外国谁认你这大片哪?拿出去笑掉人家的大牙,还吹嘘什么北美盛赞,我到现在也没听说有谁赞你这部影片。

  新世纪:可是现在大片热潮在中国已经有点刹不住的劲头了,到《无极》似乎已经到了一个鼎盛,可是接下来好像还有大片要出来。

  周传基:我不谈《无极》,我还没看过。拍大片的趋势会继续恶化。人人都想发横财。只有等观众上当受骗受够了,不再去看大片了,那大片的制作在中国才会终止。这是商品经济,没有办法,用行政命令来解决的。你搞坑蒙拐骗,有人就信坑蒙拐骗,那有什么好说的。如果人都是那么聪明的话,世界上早就没骗子了。说实在的,大片不是坑蒙拐骗的炒作,每一个创作者都应该有起码的品质,至少应该有自知之明。可你那导演有那功力没有?比如李安,他是在美国接受的训练,接受的是娱乐片的训练。我现在感兴趣的是李安为自己做过多少宣传片,他做的是什么样的宣传片,能看到就好了。要讲艺术价值,艺术片的价值高,娱乐片的价值低;要讲制作,娱乐片难,艺术片容易。不要到娱乐片里找主题,那是解闷的,仅此而已。听说,在有些电影学院里,那电影教授、符号学家竟然到娱乐片里找什么寓意,简直是傻傻傻。艺术片,我只要懂得使用电影语言、基本的手法都会,然后把我自己的艺术思想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片。娱乐片要取悦于所有的观众,众口难调,你功力不够,你就吸引不了观众。我们有谁的功力够?李安《饮食男女》的前10分钟,我是当教材用的。我们拍的片子,有哪个可以当教材?《黄土地》(陈凯歌、张艺谋早期合作作品)有些地方可以当教材,可是它是后期配音。所以,这样是不行的,盲目吧,骗吧,就靠吹牛骗观众吧。

  为什么非要趟大片这个混水

  新世纪:这里面我们不得不提78级的这群人,比如陈凯歌从《霸王别姬》到《无极》,张艺谋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到现在的《十面埋伏》,似乎这些人心里的大片思想比较重,可观众却越来越不买账,这些导演您是目睹他们成长的,现在大家关心的是,他们到底怎么了?又为什么非要趟大片这个混水呢?

  周传基:他们没有进行观众调查,这是第一。第二,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娱乐片。娱乐片没有自己的东西,好莱坞导演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You pay me the money,i do the job。"你给我钱,我给你干活。什么艺术啊?娱乐片就娱乐片,要什么涵义啊?娱乐片明星,人物都是定型的,成龙电影,人家看的就是你成龙,什么时候不爱看了,那就收摊玩完。至于他们不拍艺术片转向娱乐片,我倒是要替他们说几句话,他们有他们的苦衷。阻力很大,此路不通,就只好拍娱乐片了。这也可以理解,但是你拍拍娱乐片就行了,为什么非拍大片呢?你没那个功力嘛。说句不客气的话,我没教你,你不会。李安美国学的那套功夫,叫他拍艺术片未必能拍好,但拍娱乐片,比他们两个就高多了。你们非得凑那热闹干什么?我的意见,你们还不如回电影学院教书算了,难道非得混得全身臭了再走?

  新世纪:李安的《断背山》很有意思,一部低成本电影,却在市场和各大奖项上获得荣誉,它不是大片,却获得了大片的反响。

  周传基:得奖的不一定是大片,《音乐之声》的成本才400万美元。就拿《悠闲骑手》和《巴黎最后的探戈》这两部同时公映的好莱坞影片来说,《悠闲骑手》是由几个无名小足拍的,制作成本才40万美元,年终票房收入为1000万。《巴黎最后的探戈》虽然不是“重磅炸弹”,但是也是一部重头影片,制作成本是1000万,年终票房勉强收回了1000万。这个现象说明,观众口味变了,研究过观众的人知道,观众的品味是变幻无常的,很难琢磨。这下好莱坞急了,马上进行调查,发现观众的年龄下降,口味变了。结果,好莱坞把老人全撤了,他需要年轻人来拍年轻人喜欢看的片子。八大公司的董事长全给开了。只有大老板梅育悻免于难,没有活生生的从董事长的位置上拉下来,因为他早死了。这就是人家的生意经。我们缺少这种东西,没有这个现代工业系统,那就不可能搞出这种流水线的工艺品。连欧洲都很少搞大片,他们是小作坊式的电影业,欧洲片多艺术,好莱坞挣大钱。中国导演商业、艺术什么都想要,那是不自量力。

  奥斯卡什么都不算

  新世纪:中国的电影导演似乎还都特想获奖,现在看来最后一个未攻破的堡垒就是奥斯卡金像奖了。

  周传基:柏林、戛纳、威尼斯,那是国际电影节。奥斯卡是美国国内电影节,不是国际电影节,或者可以说成是美国的金鸡奖。两回事。但是从生意经来说,奥斯卡最挣钱,谁要拿到奥斯卡奖,他的收入翻一番。而国际电影节虽然标准和质量有所下降,但它毕竟还追求艺术性。1984年我到纽约大学访问的时候,座谈时遇上《午夜牛仔》的编剧,他说,我告诉你什么叫奥斯卡,就是“the best of the worst”,最糟糕的最佳影片。就是这么回事,中国要想得奥斯卡奖,除了政治原因以外,从娱乐片的标准来说的话,还不够格。我要是奥斯卡评委,我也不会投中国电影的票。而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政治因素占很大份量,比如有两年是前苏联影片连续得这个奖。

  新世纪:陈凯歌的《无极》从去年就开始宣称要冲击奥斯卡,最后以失败告终,你怎么看?

  周传基:无可奉告,我没看过这部影片。我早就不看他们的任何影片了。

  新世纪:可是现在的中国导演,都憋着劲儿地要去国外拿奖。

  周传基:那就拿吧。他可以去拿,可是现在的奖有很多,全世界电影节有上百个。这就看我们怎么报道国外的奖的问题。跟你说吧,我都能办个电影节。70年代末,我们的一个权威媒体在报道世界各大国际电影奖时,竟然把奥斯卡奖摆在第一位,这简直是荒唐。

  新世纪:那您是怎么看待奥斯卡金像奖?

  周传基:这个我不想讲,不值一提,我从来不看金像奖颁奖大会。讲一个我的亲身经历,1980年代《旧金山记事报》(San Francrsco Chronicle)的文艺主编,叫Susan,她来我们北京电影学院访问,我负责接待,我看她是美国人就没话找话,就问她今年哪部影片得了金像奖了,结果连问两次她都像是没听懂。最后一遍重复时,她一下绷着脸回过头来大声说,你不要提什么金像奖,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金像奖!你想想看,她是美国一家报纸的文艺主编,如果她关注金像奖的话,这个文艺主编还当不当了?就是这么个问题。在美国,有文化的人从来不提金像奖的。我在夏威夷大学讲学的时候,在校园里碰到一个学生,他不是学电影的,但我介绍第五代的讲课他去听了,所以他跟我谈起话来,谈着谈着他提到美国有部影片得了金像奖了,我说金像奖怎么啦?他连连说,不怎么,马上知道自己错了。在美国,提金像奖是没文化的表现。华盛顿的那些外交官,包括美国国务院的一些官员,他们的太太们经常在一块聚会,她们不仅不提好莱坞的金像奖,甚至家里连电视都没有的,有电视是跌份儿的,没文化。 记得有于80年代在西德慕尼黑电影电视学校讲课的时候,正值德国啤酒节,我和一位德国教授在啤酒节上聊了很长时间,我离开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我非常高兴地知道,我的中国同行对好莱坞的看法跟我们是一致的。我在给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我提到好莱坞使用视听语言的大量实例,我是要学生知道好莱坞懂得电影是什么,他们是靠这个知识发财的




出生年月:1925年3月12日于北平

学历:
1950 山东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系毕业,主修英国文学
外语:英语;俄语;波兰语;德语

职称: 教授(1989年退休)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
华北广播电视干部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吉林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上海大学(客座教授)
上海东方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工作简历:
1954-58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电影艺术译丛》杂志编辑部
翻译编辑
1958-76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外国电影研究室资料员(右派分子)
1976-86 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资料员
1986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主讲:电影声音构成;世界电影史;影片分析;好莱坞电影;视听语言。
1986—1988 兼任深圳大学大众传播系影视专业主持人
1988-- 吉林艺术学院名誉教授
1993--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聘为名誉教授.
1993-- 华北广播电视干部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1994-- 上海大学电视系客座教授
1994-- 上海东方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1995-- 昆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1995-- 周传基影视实验学校校长
1996--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
1996-- 北京图书馆系列电影讲座主讲人

外语:
英语;俄语;波兰语;德语

学术活动:
1984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及北岭加州大学讲座:“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1986德国慕尼黑电影电视高等学校讲座:“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1994 六月夏威夷大学暑期班45课时三周"视听育语言及中国电影视听语言"(三个学分) 六月夏威夷Kamehameha中学
1995美国旧金山大学电影系共同课"中国电影与外来影响" (一个学分)

社会活动:
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
中国电影评论家学会会员
1983年电视飞天奖评委
1986年电视广告评委
1986年无锡国际旅游电影节评委
1988年电影电视技术委员会录音奖评选委员会评委
1993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
1994年东三省电视剧评委
1995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张艺谋影片回顾展特殊贵宾

论著:
《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书)
《电影时空结构中的声音》(论文)
《论电影剪辑》(论文)
《电影节奏》(论文)
《电影之声——1982》(论文)
《电影之声——1984》 (论文)
《论大学电影》 (论文)
《视听语言》(录像带视听教材,四小时,国家教委中央电教馆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声音”辞条
《电影电视根本不是综合艺术》(论文,《电影艺术》杂志1994年第10期,
《电视艺术》1995 NR.3)
《电影语言大师》(英文,发表于1995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专刊)
《再论电影中的声音》(论文,《电影艺术》杂志1997年第2期)
《电影电视中的特写镜头》(论文,《电影艺术》杂志1996年第4期)
《打破轴线,一个中国神话》(论文,《电影艺术》杂志1996年第5期)
讲义 轴线(《电视艺术》1994 NR.3)

译著:
《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 美国.D.G.温斯顿著
《作家与银幕——论电影与电视的写作》 美国.W.里拉著
《电影导演工作》 英.雷纳逊著 (合译)
《怎样读解一部影片》 美国.莫纳柯著
《献给儿童的伟大艺术》 苏联.克兹辽夫著
《电影剧本写作》 苏联.马切列特著
《电影实践理论》 法国.N. 伯奇著
《电影艺术引论》 美国.鲍德威尔著
《旧好莱坞/ 新好莱坞》 美国.卡兹著
《电影:形式与功能》美国.莱里斯著
《电影语言的语法》 乌拉圭.阿里洪 (校译)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美国.S. 菲尔德 (校)
《电影制作者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主编 (UNESCO出版)
《八十年代及其后》美国.莫纳柯著(《电视艺术》1993NR.5)
《战舰波将金号论文集》 编辑兼翻译
《苏联电影音乐论文集》 编辑兼翻译
《公民凯恩》(剧本)
《欲望号街车》 (剧本)
《唐人街》(剧本) (校)

视听语言录象教材四小时(中央电教馆发行)
电视广告录象教材两小时
电影电视教材二十小时

自1997年至今曾在全国86所大专院校,75个电影制片和电视台,20个国家部委单位, 22个文艺团体协会以及30多个影视制作公司或训练班 (共计225个单位)授课听众不下56,000人次,(其中一半以上为非专业人员).

1931夏  青岛 兰山路小学一年级
1932夏  上海 海格路小学一年级
     汉口 道生小学一年级
1933   庐山 休学在家
1934夏  南昌 私立豫章小学三年级
1935夏  青岛 私立家庭小学四年级
1936夏  上海 私立上海岭南小学五年级
1937夏  香港 私立香港岭南小学六年级
1938夏  澳门 私立粤华中学初一
1939夏  澳门 私立培正中学初二、初三
1941夏  桂林 私立汉民中学高一华侨班
1942夏  四川綦江 国立华侨第二中学高二
1943夏  重庆 私立清华中学高三上
1944春  成都金堂 私立山西铭贤中学高二下,高三上
1944冬 国民党驻印缅远征军新一军教导总队第二期无线电通讯队
1945春新一军军部军务处无线电通讯器材修理所任中士技士。
1946年冬 就读青岛山东大学文学院英国文学系
1950年 山大毕业

作者:jobown海归酒吧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原创]当你观看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电影《无间道风云》/《Depa... 海归论坛 2007-3-03 周六, 23:23
歌舞升平系列:电影The Motorcycle Diaries中由Jorg... 海归茶馆 2005-3-01 周二, 23:14
奥斯卡最佳影片全部海报集[1929-2002] 海归论坛 2004-1-25 周日, 11:06
推荐几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生活风情 2011-10-17 周一, 15:50
【2003奥斯卡最佳记录片】Film on school shooting... 海归论坛 2007-4-17 周二, 15:42
[ 报 ]旅美华人拿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 <黄金甲>惜败 海归论坛 2007-2-26 周一, 12:51
[转帖]奥斯卡最佳故事片----Crash 海归风情 2006-3-10 周五, 13:09
快讯--李安, 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海归茶馆 2006-3-06 周一, 12:36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jobown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酒吧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可以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