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2008年09月23日13:33

华尔街将与以往大不相同了。而谁将从这种变化中获利呢?

随着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采取措施向商业银行转型,预计它们在使其与众不同的关键业务上将会更加保守,这其中包括向对冲基金借出大量现金和证券,以及使用借款进行自己的风险交易等。

如果其它历史时刻可以提供借鉴的话,那么一个结果是确切无疑的:随着实力的变化,一些人将会大赚一笔。
苏世民(Stephen Schwarzman)

可能的对手包括大型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和对冲基金,它们拥有稳定的资金流,在资金的支出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

一些机构已经传达了这一讯息,当然随着一些老牌机构陷入困境,它们也意识到了华尔街同行们所面临的痛苦。

上周四,在美林(Merrill Lynch & Co.)同意接受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的收购、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提出破产保护、以及政府接管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之后,私人资本运营公司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的首席执行长苏世民在发给旗下1,300名员工的一封语音邮件中称:我们所开展的业务就是要从市场动荡和资本稀缺中受益。

他指出,尽管华尔街发生的一切从个人角度而言令我们所有人痛苦,但从目前局面的影响来说,一旦尘埃落定,我们几乎所有的业务都会受益。
肯尼斯·格里芬(Kenneth Griffin)

与此同时,肯尼斯·格里芬掌管的对冲基金公司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LLC正在初步探讨进一步扩大其银行业务的可能性。Citadel管理着约200亿美元资产,一直在考虑建立一个部门,在资产负债表技术性问题上给大中型银行提供建议。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类资本顾问业务一直是投行的一块基本业务,Citadel是首次涉足这一领域,很少有对冲基金开展此业务。

该公司现在更像是一家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构,而非普通的对冲基金公司。该公司是美国最大的期权造市商,并为其它对冲基金提供后勤服务。一些人将后者视为Citadel设立内部综合性优质经纪机构的前身,这将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业务非常相似。

随着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雷曼兄弟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对冲基金和私人资本运营公司被认为正在逐步进入这一风险领域。这份名单中包括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和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这两家公司都拥有对冲基金和私人资本运营基金。

这些机构的优势如下: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具有稳定的投资资金来源、拥有规模和多种渠道可以筹集更多资金。

弗吉尼亚大学金融学教授、投资银行史专家威廉·威尔海姆(William J. Wilhelm)说,许多经营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和对冲基金的人都是从银行出来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将日益受到重视的外包模式。
布鲁斯·瓦塞斯特恩(Bruce Wasserstein)

威尔海姆说,华尔街一些薪水最高的交易员和交易顾问可能会进入到较小的对冲基金和专业咨询机构中,比如布鲁斯·瓦塞斯特恩的Lazard Ltd.和Evercore Partners。

即使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最终通过与存款银行合并而进一步壮大,效果应该也是一样的。他说,规模将迫使更多习惯于高薪的专业精英另谋高就。

这并不是说对冲击基金和私人资本运营业的形式将一片大好。如今,弱小的对冲基金比以往更加脆弱。银行贷款标准的收紧,加之市场的动荡和许多基金的亏损预计将使许多表现不佳者在今年退出市场,从而令更加强大的基金公司进一步占据主导地位。

过去一年中,私人资本运营公司的日子也因整个金融服务业的大环境而并不好过。百仕通的股价从2007年6月的高点已下跌了50%以上。尽管大型私人资本运营公司正在缓慢增加它们的借贷能力,但这并不足以改变它们依靠大银行获得杠杆收购业务资金的局面。

不过,苏世民的百仕通等机构筹集的资金可以长期使用。而投资银行的多数资金仅是基于短期目的的。大型资本运营公司在公司层面上的净负债也很少。在截至6月30日的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百仕通仅有2.25亿美元的负债净额。

随着杠杆收购市场基本陷于停滞,百仕通转向了不太常规的私人资本运营投资。由于大银行积极减持它们所持的不良公司债券,百仕通在上个季度收购了约80亿美元陷入财政困难的杠杆式贷款。

Och-Ziff在其对冲和私人资本运营基金以及贷款子公司中共管理着330亿美元资产。尽管成为上市公司的道路并不十分平坦,但发售股票让Och-Ziff获得了可在全球进行投资的“永久性资金”。

而且,Och-Ziff很少使用杠杆冒险。极低的杠杆比率常会让Och-Ziff的回报率不如一些竞争对手那样炫目,但也使其在需要资金时不必过多求助于大银行。信贷危机已经让这些银行对发放贷款格外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