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之所以不同于“土鳖”的表现之一就是他们身上的“洋味”。被戏称为“海龟”,讲着一口流利英文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由于长期的国外生活,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也都已经西方化了。然而,一些回国创业有成的“海归”却认为,如何适应国情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后需要完成的第一件事,甚至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地在国内发展。

毕业于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的陈卫博士认为,能够回到祖国,并且在中国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参与建设是每一个海归的心愿。但有一些“海归”人员却整天只知道抱怨国内条件差、制度不健全等等,就是不肯改变一下自己,最终还是因为“水土不服”而又到海外。

从美国回来的IT博士凌正说,部分“海归”不能在国内很好地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法适应中国国情。他们把国外的技术产品或经营方式和理念生硬地照搬到国内,全然不顾现实的市场需要和中国国情,这样的做法当然会失败。对于部分“海归”不能适应国内生活环境的情况,凌正博士笑言,国外的生活条件是比国内好。拿他自己来说,他在加州住的是三百多平方米的海边别墅,而在国内是住的两室一厅的公寓,条件当然是天壤地别。

但是,凌正博士觉得,“海归”也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因为回国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做事业的。生活条件差点不该成为发展事业的障碍,而且也应该看到国内的发展非常快,这些小小的不足很快就可以得到改变。他说:“在国内发展较快的如上海等地,生活几乎和国外没有什么差别了。”

那么,“海归”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做到适应中国国情呢?

创业有成的“海归”总结认为,首先要端正心态,不能挑三拣四老抱怨。其次要多学习和了解国内的政策、法律等知识,以便于自己事业的发展。然后在创业过程中,要学会如何与政府部门、企业打交道。最重要的还有了解国内市场的需要和普遍的心态。只有做到适应国情,才能促进事业的发展。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MBA管理专业的王晓荣博士说,正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努力适应国情,他才屡次获得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创业贷款和部分补贴,他的事业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