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不喜欢艰深的路遥?

【作者】于荣辉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正如一句对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评论中说到的:“这个时代喜欢轻松和美好,这个时代不喜欢艰深的路遥”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开播以来,围绕着这部“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作品的改编,引发了观众热议,“是否忠于原著”成为了制作方和观众最大的分歧点。在当下,该剧的播出,也仿佛在用一把沉重的铜锤,向观众敲响着警醒的钟声。

不平凡的农村史诗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的开放,引发了强烈的人文“地震”。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路遥创作了他的不朽史诗巨作:《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展现的内容既包括“文革”末期的中国社会生态,也有八十年代初农村社会自身的抉择,再到后来夹杂了农村向城市突围的梦想,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在“文革”末期到改革初期,整个社会环境风云突变,双水村田二,这个疯疯癫癫的人,经常说的“世事要变了”就是这个故事发展的基调,田二最终也死于双水村一次重大变革事件当中。
  在这样艰苦的社会环境下,看似毫无希望的农村生活,却因为孙少安和孙少平两个主人公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整部《平凡的世界》的“力量感”喷薄而出,感染了中国几代人。例如,孙少平在给妹妹兰香的信中说:“我们出生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的意义。”这段话激励了无数寒门子弟“不甘平凡”。
  跟路遥的另一名著《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在城市和农村里不断徘徊犹豫不同的是,《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是毅然决然的。这种态度的转变,也反映出了那时的中国,和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这样的人生态度也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不平凡的。它的成就在于切切实实地全景再现了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整个中国农村的现状,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史诗。

改编为何如此平凡?
  改编《平凡的世界》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一方面这部剧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拥有众多的读者基础,在很多人的心中,甚至是一段青春的记忆,改不好就要成为众矢之的;另一方面,作品本身故事性极强,虽然非常适合改编影视剧,但人物众多,如何刻画这些人物是编导的难题。
  电视剧被诟病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青春靓丽的演员和观众对小说人物的原貌期许相差太远;第二,过多的旁白影响了观看体验。不可否认,新剧的确存在这些问题,比如说,剧中青年演员无论是长相、体格甚至是发型都偏重于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而非文革前后那个穷苦年代人的模样;旁白让剧情很多时候显得拖沓而矫情。其实这两个问题,都可以归咎为本剧在表演方面是有一定问题的:演员的选择、方言台词的练习、化妆与体型等细节的深究都有待提升。
  不过对于国内目前浮躁的影视市场来说,用一年的时间能够把电视剧拍成如此样子,已经很不容易。从成片质量来看,这部作品还是充满诚意的,无论在人物刻画、剧情节奏还是细节雕琢方面,笔者认为编导并没有亵渎路遥这部呕心沥血的作品。例如,在原著中,田润生和金波都是孙少平的好友,而在电视剧中,两者几乎合二为一:金波到目前为止惊鸿一瞥,只是对原著的致敬而已,大量的戏份都糅合在田润生这个角色当中。《平凡的世界》人物众多,要全景刻画实在任务艰巨,删繁就简又不失原味,从这点来说,电视剧还是忠于原著的。

一种稀缺的价值观
  电视剧拍摄的2014年正是路遥逝世22周年,在这22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是影视还是文学,都没有重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段辉煌。表现在电视领域,就是低劣、重复、粗糙的制作充斥荧屏:味同嚼蜡的宫廷戏、胡编乱造的抗战剧,还有对历史毫无敬畏之心的穿越题材,娱乐化的内容几乎成为人们电视消费的唯一正餐,而像《平凡的世界》、《北平无战事》这种严肃题材正剧,却难得一见。
  很多人抨击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并不是因为这部作品是否还原了小说的全貌,而是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只愿意看《XX去哪儿》、看《奔跑吧XX》,也只愿吮吸着电视剧里宫廷穿越的那些残渣,而对真正的优质作品却吹毛求疵。正如一句对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评论中说到的:“这个时代喜欢轻松和美好,这个时代不喜欢艰深的路遥。”
  在今天娱乐化的影视剧当中,无处不透露出一种消极的价值观:爱情被物质化,理想主义被嘲讽,奋斗的精神消失殆尽,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活着”的人生观,而《平凡的世界》所代表的则是突破现实的层层桎梏,实现个人价值的一股内在力量,孙少平在剧中对着妹妹和金秀说道:“活着不是为了活着。”这句话就是对《平凡的世界》的精神内核最好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