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公司 13 - 美国的路之五 – 两岸三地五湖四海

April 24th, 2008 by 庄叠

公司(Company)因人而存。一些人在一起,就产生了公司。下面的几个人,便是我们美国公司的关键人物了。

Partner:

原来认识Stuart是二十几年前他和太太访问中国的时候。因为有机会在一起呆了一个多星期,发现我们都喜欢聊哲学。于是从老子到萨特,侃了几乎十天。走的时候,他说到美国来吧。我来帮你。

但真正担保我去美国的是另一个犹太族的女士 Pauline。当时她的担保信上说负担我在美国的吃住,但特别注明不负担学费。至今也不明白那位移民官看到这种担保书还给我签证。而Stuart没有给我担保,因为一来可能他太忙,没有放在心上,二来我想可能他更看重吃住这种责任。

一年后来我还是去了Stuart的城市,因为第一个学校是社区大专,而我需要修大学的课。刚好Stuart 那边有学校有我要读的专业,而且他还答应给我工作和吃住。然后我就到他的公司上班,并用这个理由申请并得到了绿卡。

我自己做业务之后,我们又回到了朋友关系。当然,他有时还想和我谈哲学,但我已经谈不起了。但后来他也不谈哲学了,因为他家族的权利斗争导致了他失去了对公司的管理权,同时还失去了收入。那时我这边做的还过得去,于是他过来帮我我这边业务的市场。他是我原先的老板,所以他对其他员工和外界说,我们是Partner。出于对他的尊重,因为他也曾是我的老板,所以我并没有纠正他。

但为此,我不得不不止一次的专门和一些客户,和投资银行的人们解释 – 因为他们很注重公司的所有权,或公司的性质。有一个partner的话,就要考虑Partner的背景,而开会做决定,也一定需要Partner 参与。

两岸三地

Cindy Kristof 原来是Cindy Chiang,再原来是张惠雅。只身从台北到美国玩,就再也没有回家,直到后来嫁给了Jerry。

最初认识 Cindy 是同在一个店里打工。因为她一直单身,在店里打工我有时无事可做,我就帮她参谋嫁人同时落实“合法”身份。 因为地方小报征婚广告对女性免费,所以我就帮她写征婚稿。

而就这样,她认识了做 Hedge Fund的Jerry Kristof。后来他们结婚又离婚,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我自己出来做自己的事后。她因为一些事生老板的气,辞职了。于是我请她给我帮忙。那时候,还在自己的apartment里“上班”,其中一个房间,就是我们的办公室了。虽然,她后来对我说,那段时间里,400块钱一个月帮她度过了经济上最黑暗的四个月。但回想起来,真是觉得对不起她,因为那时刚刚创业,所以只能付她5美元/小时,而且实在没有钱,所以只能给她一个星期20个小时的时间。

后来她去了一家公司上班。几年后,当我付得起一个好工资时,又把Cindy“挖”了回来。

公司员工济济一堂的时候,Becky就是“管家婆”的角色。Becky Cho出身在香港,英国念的教会学校。然后搬到美国,嫁给了一个不会讲华语的哥伦比亚来的中国人。Becky原来在一个下游公司那里上班。后来那客户业务不好了。我说:“搬到我这里来吧。”于是她就举家带口的过来了。Becky是那种永远不知疲倦的“管家婆”。除了自身的业务外,公司里大至新电话公司的落实,小到每个人的生日Party,她是里里外外一把手。

Margaret是上海来的。我曾经问她为什么起一个这么长的英文名字,因为现在中国大学的女孩起英文名时,大多是“短小简练”,比如Lily,Jane和Grace什么的。她说她的名字也是外教起的。也许那个年代需要起外文名字的学生不像今天这么多,所以外教们可以有时间读长一点的名字。

Margaret到我这个公司,做得得心应手,颇有些如鱼得水。但我更是觉得对她来说应该是大材小用。原来我还在国内每个月的工资是32元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美国公司在华培训部的主任,每月10,000元的工资了。她参加我们这个团队,也是缘分 – 一次回国时,认识了。她那时开始有些厌倦了自己的个人环境。想到国外走走。于是帮助她到了美国。美国走完一圈之后,就留在我这个小公司了。

五湖四海

Faine是英国来的新移民,一米八几的高个,讲一口比所有同事更英国腔的英文,但难得听他讲话。他永远是躲在他自己的办公室里,做他自己的事。Faine的参与,给公司网络的技术服务带来了质和量两方面的飞跃。

和Faine几乎一样高的Erica是一个所谓美国典型的Blonde (金发女郎) 讲的是美国南方口音,说Take 时好像她在说 Tike。从一个对手公司跳槽过来做市场。Erica过来后让人觉得时时刻刻所有的办公室都总是充满她的声音和建议。有一次,她的手机电话费奇高,会计看了电话局寄过来的话单,发现有一个电话讲了6个多小时 – 是那次她的车子和别人的车子碰了,打电话让她朋友过去,结果朋友没有挂电话,她也没有挂电话,结果就被电话公司MCI狠狠的敲了一笔。

老家是印度来的Sahasra Patel一家人都是医生,就她一个是会计。Sahasra是公司中我最怕的人,因为比较大意的我,出差发票总是乱七八糟。而她每每告诉我需要这样,需要那样做,才能算税内开销。最后,Sahasra几乎把我也训练成一名会计了。

Greg 来自 MCI的高层。他来我们公司之前,我们还真没有真正的大公司背景出来的专业管理人才。他来后,我才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了一些大公司的操作,包括穿着整齐,包括桌子下的小垃圾桶应该有专门的清洁工处理。我们这个自由散漫惯了的小公司明显不符合他的标准,当然显然他也不能胜任这种小公司的工作。我让他走的那天,我有些吱吱嘎嘎出不了声,他却很干脆的说 “Wait, before you finish, I quit!”Quit 比被lay off,在这种经理人那里,有非常不同的含义。

Greg 走后,给了我一封5页的长信,大多是改善的建议。包括我即使不穿西装,也不能5天穿同一件T-Shirt,因为这是个人卫生的问题。此事我比较委屈,因为有段时间,我穿的T-Shirt倒得确是天天换的,但之前公司做了一大堆蓝色的公司衫送人,多余了不少,于是我每天一件的换着穿了,看上去好像我总穿同一件衣服似的。

但我理解Greg作为同性恋中的Feminine partner,他对我提出的建议是中肯的。

Posted in 理想公司 |

7 Responses

  1. 三毛流浪记 Says:

    标题:呵呵,每天穿同一件衣服的IT男

    哎,真傻啊,多余的T-shirt,不会从A到Z顺个印上一个字母嘛。。。或者一件印monday, 一件印tuesday。。。这样废物也利用了,又不会被人说每天穿一件衣服。

    嘿嘿,因为在有的酒店里就看到的,电梯里的小地毯上每天换字样的。。。

  2. 狼协 Says:

    标题:呼呼,拍马追的我好辛苦。到现在才开始能抽点时间到你博客去一篇篇追读

    都是精华。加“精华荟萃”都加得我不好意思了--顶上几乎全是你的文章。能不能贴点到主坛?前段时间大家爱国热情高涨,太过喧嚣。现在终于可以安静聊点正事了。主坛基本上是谈海归和商务的。而且这样可以把精华荟萃匀一点到别处,使得这里不至于显得太有待你了。

    不过,完全看你兴趣。贴哪里都行。

    还是有博客好。以前看过两篇你的东西,觉得很好,就想去找别的,但是大海捞针。那时候你可能还没有设博客。今天读了这篇,一眼看到你已经激活了博客,就可以一篇篇追读了。

    我得向你学习。原来也想象你那样时时往博客贴点随时想起来的心得什么的,这样我就保住了好多东西。岁月总是如飞一样过去,不留下点什么的话,岂不是随风而逝?可是我太忙(这其实是懒的借口),所以就总是活该。

  3. goldcap Says:

    标题:公司的diversity做的很好

  4. 司徒培德 Says:

    标题:MCI从来没有属于过Enron吧,现在跟Verizon是一家

  5. dadadada Says:

    标题:搂主应该是记错了。

    MCI 前身 WorldCom. 和 Enron 都卷进了后来的丑闻,但是是两家公司。

  6. 庄叠 Says:

    标题:纠错

    此篇原文中有 :“Enron 下面的 MCI”。感谢司徒纠错。已经改为“电话公司 MCI”。谢谢。庄叠

  7. JACKSAILOR Says:

    标题:ding!

Leave a Comment

校验码: